close

d4756394.jpg

Game-Changer一詞語境源自美國商業、娛樂界與政治領域。

論者挪用Game-Changer一詞作為核心概念,延伸並補充布迪厄的場域理論。

論者對於Game-Changer的定義主要有二:

 

  1. Game-Changer為作家/作家群,透過作品語文學實踐,建立新的文學習尚與價值,進而改變文學場域的生態,對當代與後代造成深刻影響。
  2. Game-Changer出現在文學史的轉捩點,從邊緣趨向中心,通過作品與文學實踐。突破日漸衰微的舊典範,在文壇建立優越的地位。

 

台灣戰後文壇場域的第一批Game-Changer

 

戰後台灣:保守主義、國族主義與反共抗俄

現代詩的處境:古典詩的龐大勢力、未入教育體制

 

紀弦、覃子豪主導,以主張知性的現代詩運動

一方面與古典詩抗衡,一方面批判當時流行的柔美、押韻的抒情格律詩

 

這一批詩人著迷於五四時期的文學價值,將詩宗教化,進而把詩人定位於孤傲、痴狂、窮困潦倒、被世俗誤解亦不屑與世俗為伍的存在。他們的創作也反過來強化了這一套價值與習尚,現代主義詩更在戰後台灣開創了黃金年代。

 

楊牧作為後起之秀Game-Changer

 

1940年生,王靖獻,15歲寫詩。

1956年筆名王萍,1957年葉珊,1972才改用楊牧。

1958年從花蓮北上台北,結識藍星、創世紀、現代詩詩社等詩人。(推崇覃子豪)

1959年考進東海歷史系(轉外文),加入創世紀編委會。

1960年出版第一本詩集《水之湄》,列入藍星詩叢。

 

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之間(早期葉珊)

 

英國浪漫主義代表詩人:濟慈、雪萊、拜倫、華茲華斯

 

楊牧對於浪漫主義的認識,不只是個人的情感與抒發,而是觸及了上述詩人各種浪漫主義精神:對於質樸文明的擁抱、山海浪跡上下求索的抒情精神、創造好奇冒險的典型、向權威挑戰的反抗精神等。

 

論者認為早期楊牧(葉珊)不能單以浪漫主義概括之,其語言融合了中外古典,書寫模式也以抒情為大宗,然而,他的意象超越了純粹的抒情,而具有強烈的張力與自覺的抽離→楊牧自稱「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」,也是游離在邊緣的現代主義者。

 

重新評價五四詩人徐志摩

 

徐志摩提供了浪漫主義的範式,在戰後台灣產生極大影響力,然而,徐志摩的傳奇生平與英年早逝的悲劇,遠比他的作品來得吸引人。經過現代詩運動洗禮的葉珊,既能擺脫新月格律詩的影響,也能正確地評價徐志摩的文學成就,進而從中學習前輩詩人的優秀之處。(楊牧數次化用徐志摩的詩句)

 

楊牧認為徐志摩的散文好過他的詩。徐志摩的自傳抒情散文,帶有誠實深刻的自剖特質,這點,楊牧也從前輩身上得到啟發。楊牧的詩與散文密切,甚至互補相成;論者認為要了解楊牧的詩,散文有助於讀者了解其語境與因緣。

 

在古典與現代之間:「葉珊」到「楊牧」過度與轉折

 

1964年,愛荷華大學修比較文學,學習古英文。

1966年,柏克萊加州大學進修比較文學博士,追隨陳世驤研究古典詩學,同時研究古英文、古希臘文、德文文學。

 

楊澤認為「葉珊」表現在中國傳統的反思與重現(或表演與改編),「楊牧」則是轉化古典,賦予其現代意義的原創性,更上一層樓。論者認為更多了深刻的批判與反諷,題材雖然是取自於古典,然而詮釋角度與手法卻是相當現代。(例如〈延陵季子掛劍〉〈屏風〉等詩)

 

1972年,楊牧發表在《現代文學》雜誌的序文,梳理了1950-1960現代詩史,一方面批判了紀弦「橫的移植」,一方面肯定了古典中國的傳統。楊牧亦強調戰後台灣現代詩是本省人外省人共同努力的結果(將三大詩社與笠詩社並論),論者認為這是本土新詩傳統的彰顯,可與一九七零年代的鄉土文學運動有所呼應。

 

 

 

楊牧作為學院派詩人(學術論文、文學創作、編輯出版、專欄寫作)

 

1966-1970年,楊牧散文集《柏克萊精神》的留學經歷。(名光環校與象徵資本)

1970年,以新銳學者身分主編「新潮叢邊」,志文出版社,涵納許多學者。

1975年,台大外文系擔任客座教授,教導楊澤、羅智成、廖咸浩、苦苓等人,這些詩人又對後來詩人產生極大影響,被冠為「楊派」(學院派)。

(名校高學歷、對中西古典的熟稔、對中國文史哲傳統的認同、現代知識分子的自我期許)

1976年,楊牧與友人葉步榮創辦洪範書店。論者這時期的楊牧,影響力達到高峰。亦在人間副刊上發掘陳義芝、向陽、焦桐等詩人,進而改變台灣詩壇的生態。

 

結論

 

楊牧承襲五、六零年代現代主義的宗教式投入,將詩視之為崇高的藝術,不斷投注心力創作,直至今日;他對中國古典文學修養的提倡,既是個人氣質與知識取向使然,也是對現代詩運動及現代詩論戰的反思。他強調現代詩人亦是知識份子,能以文學介入並建設文化、藝術乃至學術。楊牧穿梭於中西文學傳統,從古典到浪漫到現代,皆能信手捻來,表現別具一格的創意。雖然許多詩人在以上個別項目亦有類似表現,但能同時在所有項目中有如此成就,非楊牧莫屬。爾後,楊牧的影響有增無減,楊牧無疑是戰後台灣詩史的Game-Changer

 

 

小評

 

論者能夠駕馭(並反省)理論、挪用他領域術語,貼切地分析楊牧如何一步步邁向戰後文壇場域的核心,從外部條件到文本內部的革新實踐,皆能掌握其文學生涯動態的流變;尤其能細緻爬梳詩人所繼承,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學養分,諸如中國古典文學、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、五四詩人徐志摩、現代詩社的覃子豪等,極力貼近詩人的創作內在軌跡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uang Kuang 的頭像
    Kuang Kuang

    春光乘著馬車而來

    Kuang K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