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s02-1.jpg

 

名門教養(1908-1916

 

  楊熾昌祖籍漳州,19081129日生於台南市,家中排行第三,上有二姊,下有一妹,為家中獨生子。祖父楊伯淇於清末渡海來台,定居台南,從事華南貿易活動,置產頗多,家境富裕。父親楊宜綠為台南名士,亦為傳統漢詩人,1987年,曾與連雅堂、陳瘦雲等人重振「浪吟詩社」,在日治時代延續漢文化香火。六歲時,楊熾昌正式接受漢學啟蒙,由父親親授古漢學。後來,楊熾昌不耐背誦詩文,不再繼續學習漢學。前後約一年半,也背誦不少詩篇。父親關心過中國五四運動,亦積極投入台灣文化協會運動,對於年幼的楊熾昌而言有著深遠的影響。

 

 

鋒芒畢露(小學階段1916-1929

 

  1916年,楊熾昌九歲入台南第二公學校。1920年,日本總督實施內台共學制(內地延長主義),楊熾昌接受父親的指示,考進台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,成為六位錄取者之一。日本文學家佐藤春夫,以《台南新報》客員身分前來台南,當時其父任至於該報漢文欄,楊熾昌進而與佐藤認識。〈女誡扇綺譚〉為楊熾昌帶佐藤遊玩赤嵌樓、媽祖宮所留下的作品,楊熾昌晚年曾回憶這段與佐藤相識的契機。

 

 

 

文學啟蒙(中學階段1924-1929

 

  1924年,楊熾昌考入台南第二中學校,同屆學生中有李張瑞,後來的風車詩社同仁。楊熾昌在校參與「雜誌部」(等同現今校刊社),然而其體育成績也相當優異,可謂能文能武,值得注意的是,中學的他已嶄露對於文字的高度興趣。

 

  192619歲,楊熾昌與電話局話務員今井民子相戀,為其初戀。然而女方雙親不允許,今井的胸疾更加惡化,遂於隔年走上自殺之路,楊熾昌為此深感哀痛,爾後有了虛無主義者的傾向。楊熾昌後來將這段經驗寫成自傳體詩小說〈薔薇の皮膚〉

 

  中學二、三年級,楊熾昌耽讀文學書籍,特別受到國文(日文)老師五島陽空的喜愛,也會與老師討論芥川的小說。在五島陽空的指導下,楊熾昌大量閱讀歐美文學,尤其偏愛法國文學。

 

初訪東京(留日階段1930-1931

 

  1930年,楊熾昌於十月左右赴日本東京留學,初訪三個月,他並未即刻就學而是像「浪蕩子」般,自由自在地接觸在東京的現代西歐文化。後來,風車詩社同仁李張瑞、林修二兩人,也先後赴日留學。

 

  新穎時髦的喫茶店(咖啡店),尤其位於銀座的幾家咖啡廳,讓他見識到那就是「產生新生活、新語言和樣式的地方」。當時東京上映的法國電影《巴黎的屋頂上》,掀起了流行帽飾與電影配樂的風潮。對於自幼住在古都台南的楊熾昌而言,高度現代化的東京無疑帶給他全新的感官體驗。

 

  在東京銀座的咖啡廳,楊熾昌也結識了新感覺派作家龍膽侍雄、左翼文學家岩藤雪夫。後來更經由他們介紹,認識東京的文化學院院長西村伊作,獲其賞識,進而插班入學,從法國文學轉入攻讀日本文學。

 

  當時,日本詩壇籠罩在現代主義的氛圍,這股前衛文學思潮,主以《詩與詩論》及春山行夫、安西東衛、北川冬彥、西協順三郎、北園克衛等人。此文學集團雖以主知主義,實際則包含形式主義、超現實主義、新即物主義。最大成果則顯示在超現實主義的詩與詩論。

 

作家第一階段(台南新報1932-1935

 

  當時台灣主要四大報:《台灣新民報》、《台灣日日新報》、《台灣新聞》、《台南新報》,楊熾昌主以《台南新報》為發表園地,也從投稿愛好者成為文藝欄編輯。1932年,與林招治女士結婚。此時,楊熾昌開始發表詩文,超現實風格已然誕生,不同於少年時代的寫作風格。

 

創立「風車詩社」(1933-1935年)

 

  1. 受法國名劇場同名「風車」之影響。
  2. 曾到鹽分地帶七股、北門一帶走動,看到鹽架上一架架風車,為之感動。
  3. 楊認為台灣詩壇已走投無路,需要有個社團像風車般吹送新的風氣。

 

成員:楊熾昌、李張瑞、張良典、林永修(林修二);尚尾鐵平(島元鐵平)、戶田房子、岸麗子(日人)。其中,李張瑞以新詩、詩論見長(與楊同輩),林修二以新詩、小品文見長(楊的晚輩)。

 

李張瑞(1911-1952筆名利野蒼,其父母與風車同人張良典的雙親為世交,並同為糖廠工作的同事,家庭往來密切。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畢業,與楊熾昌同級,並為深交摯友。1933年受楊熾昌邀請加入風車詩社。戰後,調職到斗六水利會,受同事蘇榮生鼓勵,籌組閱讀偏向時事分析之雜誌文獻的讀書會,在白色恐怖時期蒙受牽連,案由為「叛亂」。軍法官原判李張瑞15年有期徒刑,但經蔣介石閱卷,改判死刑。1952年底執行槍決於馬場町,時年41歲。

 

林修二(1914-1944本名林永修。1928年入台南州立第一中學校(今台南二中),與張良典同級。1933年即將畢業之際,赴東京投考慶應大學、早稻田大學預科,均獲錄取,入慶應預科就讀,同年受邀成為風車詩社同人。19364月,正式入學慶應大學英文科本科,師事超現實主義詩人學者西脇順三郎。1944年結核病未見起色,病逝於麻豆。1980年,其妻妙子整理遺稿,委由楊熾昌編輯出版遺稿選集《蒼い星》。1981年起,詩作陸續由陳千武中譯刊出。2000年,陳千武中譯、呂興昌編訂之《林修二集》,正式由台南縣文化出版。

 

「風車詩社」發行的刊物《風車》影響力

 

  總共出了四輯,四輯平均發行75份。只刊同仁作品,不接受外稿。發行量少,加上僅有三位發車同仁為讀者所知,因此,風車雜誌的力量難以帶起新的文學風潮。僅能以個別存在,為文壇增添新的風貌。

 

 

作家第二階段:台灣日日新報(1935-1945

 

  1935年後,楊熾昌創作量銳減,文學創作上似乎有消沉現象。後來,楊熾昌投入當時官方最大報《台灣日日新報》,展開其記者與編輯生涯。直到中日戰爭爆發,1941年尾,楊熾昌被迫改名為「柳澤昌男」。楊熾昌更成為一名戰地記者隨著日本軍機,在南太平洋一帶採訪、出生入死。

 

  從楊熾昌書房中的藏書,可以清楚看到,作家之夢消失後而轉任新聞工作的他,事實上仍未放棄對於詩與文學的追求。楊熾昌不僅藏書以詩居多,也會剪貼報紙新聞的作品以供欣賞。楊熾昌有著深夜閱讀習慣,讓他盡情沉浸在個人的幻想世界中,在〈洋燈的思維〉中,楊熾昌以「青色的風和蟲」為標題,吐露個人想像:「如肥皂泡般膨脹起來的風景戴著白面紗彈動著。」就是楊熾昌純粹在他的秘密閱讀,所觸發的想像力。

 

戰後沉寂

 

  戰後曾因二二八事件入獄,後因摯友李張瑞白色恐怖冤刑宣布封筆,重心轉向攝影。1979年後,詩作陸續中譯選刊,並於《聯合報》發表回憶〈回溯〉,重新為台灣文壇認識。1994年過世。翌年呂興昌編訂、葉笛翻譯之《水蔭萍作品集》,由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ang K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