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圖片1.jpg

謝天振簡介

謝天振,浙江蕭山人,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中國著名學者,國際知名比較文學專家與翻譯理論家。中國比較文學譯介學創始人,中國翻譯學最重要奠基人之一,翻譯學學科建設最有力的倡導者和批評者之一‍‍。主要著作有:《當代國外翻譯理論導讀》、《譯介學導論》、《中國20世紀外國文學翻譯史》、《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(1898―1949)》等。

 

〈當代翻譯研究視角下的中西翻譯史〉 首章導讀

 

一、翻譯是歷史上古老的交際活動,可謂溝通各民族文化之間的橋樑,繼而為推動人類社會與建設精神文明做出巨大的貢獻。

二、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,翻譯更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,各國之間的文化輸入/輸出更需通過翻譯途徑。

三、民族文化能否長存與翻譯息息相關。季羨林指出:中華文化能夠長存的秘訣有兩條,一是對印度文化的翻譯,一是對西方文化的翻譯。

四、矛盾的是,翻譯研究目前仍未受到重視,在國際成為獨立學科亦是相當晚近(三十多年)。

 

 

(一)中西翻譯的源起與辭源

 

一、翻譯活動源於各民族之間的貿易、文化交流等交際需求。「口譯」為最早的翻譯形式;「筆譯」則是於文字發明以後。

二、中國在西元十一世紀,已有「多重翻譯」的交流記載:越裳國派使臣來向周朝的周公贈獻珍禽白孔雀。作者推論為世界上最早的口譯紀錄之一。

三、目前最早筆譯紀錄,始於戰國時代。西漢劉向《說苑·善說》記載著,越語原文和楚語譯文的《越人歌》。

四、《舊約》「巴別塔」神話:上帝為了懲罰人類的虛榮心(以塔通天),故以語言混亂分化人類之間。此神話為世上不同民族及語言提供解釋,也被視作翻譯源起的神話。

五、西方最早可考的筆譯紀錄,為西元前250年羅馬人用拉丁語翻譯的荷馬史詩《奧德賽》。羅馬為了把燦爛的希臘文化遺產移植過來,開始大規模地翻譯希臘的典籍。

六、不同時代、不同文化中「翻譯」、「口譯」一詞的含義差異很大。以拉丁語為共同先祖的英語、德語、法語和歐洲其他一些語言,被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稱為「均質歐洲語」,“翻譯”在這些語言中的詞源意義也存在差異,更遑論不同語系之間的辭源與語境。

 

@漢語中的「翻譯」之「翻」由「反切」之「反」引申得名。
@漢魏時代稱「翻譯」為「譯」而不稱「翻」,(那時主要是外來僧人口述佛經,漢人還沒有獨立譯經,只是參與筆受,不需要拼讀梵語或西域的佛經文本)
@東晉出現了用「翻」來指代「翻譯」,這時已有漢人自譯佛經,仔細拼讀字母才能得其音節詞句,並用漢字來為佛經翻譯中所使用的梵文、西域文字字母注音。
@許慎《說文解字》,「翻,飛也」,本義是鳥飛。「譯,傳譯四夷之言者」。

 

唐太宗貞觀十九年三月,由樑國公房玄齡發文徵召全國上下所有寺院中擅梵文通佛法、持戒無損的高僧大德同集長安助玄奘譯經,在嚴格的篩選之後,組成了陣容極為強大的譯經團隊。

 

1657212635266.jpg

(二)宗教典譯打開中西翻譯史

一、宗教典籍在人類歷史上長期翻譯的過程之中,人們確立了對翻譯的基本認識與方法。例如聖經、可蘭經、佛經,至今仍發揮廣闊的影響力。

二、長達2,200多年的聖經翻譯、1,100多年的佛經翻譯與1,300多年的《古蘭經》翻譯,大體上都經歷了「字對字直譯」→「意譯」→「直譯意譯兼顧」的過程,這也是一個逐步認識翻譯的過程。

三、三大宗教典籍亦有各自文化與知識傳統,翻譯與詮釋難度門檻之高。

 

(三)文學翻譯深化了翻譯之認識

(一)不同時期,人們具有不同的文學翻譯觀。文學翻譯的作用與功能隨著時代發展也在發生變化。早期的文學翻譯,翻譯的目的是使外來文化歸順並融入目的語文化,豐富本國的文學系統,強調譯作的美學標準,甚少關注譯文對原文忠實與否。

(二)新文化運動時期,離不開當時的文學翻譯。譯者為了傳播新文化、新思想,不斷發現新的文學領域,挖掘新的文化遺產,將新的思想移植到本土。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尋求新的創作模式,譯者從自己的意願和需要出發,對原作的內容進行刪節、增添,乃至改造,使其故事情節、人物形象本土化,這在中西文學翻譯史上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。

(三)翻譯活動不脫主流意識形態、文學觀念與譯者本人追求的翻譯目的。如清末民初,梁啟超翻譯政治小說,立基於救亡圖存的政治目的,而非文學的審美功能。

(四)文學翻譯的複雜性,引發文學翻譯家對翻譯經驗的思考,並將之上升到理論層次。

(五)二戰以後,經濟、科技、商業等實用性文獻成為翻譯主要對象,文學從傳統翻譯中心淡出。

 

 

 

(四)非文學翻譯帶來了翻譯職業化

 

非文學翻譯(non-literary translation)

=實用翻譯(practical translation)

=應用翻譯(applied translation)

=語用翻譯(pragmatic translation)

是指以傳達資訊為目的的一種不同語言間的轉換行為(同時考慮資訊的傳遞效果)。

 

 

翻譯的發展、職業化與體制化

二戰以後,非文學翻譯的繁榮,主要得益於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,特別是20世紀末,電腦、互聯網、通訊設備的飛躍發展,有關產品服務迅速普及,大大改變了人際溝通及資訊傳播的面貌。各種促銷文獻、技術手冊、網頁、以及其他各種交際形式,都需要以更快的速度、有更專業的人員翻譯為更多的語種,翻譯由此獲得飛速的發展。

 

許多公司都把翻譯提高到戰略的地位,並投入大量的時間、人力、財力,對其進行分析、管理以降低翻譯成本,提高翻譯品質,縮短翻譯時間。這一切使得翻譯正在成為一個新興的服務性產業。根據國際權威機構對世界翻譯市場的調查,全世界翻譯市場的規模在1999年只有104億美元,在2003年為172億美元,而在2005年則達到了227億美元。

 

ü市場對翻譯的需求,帶動了職業化的翻譯教育。翻譯人員需要接受為社會及本行業認可的正規培訓,獲得合格資歷,並按照本行業所規定的守則與精神進行翻譯工作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,各種翻譯學院相繼成立,如日內瓦大學的翻譯學院,巴黎高等翻譯學校。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逐漸成為學術性的研究對象,採用理性的、實證的方法進行研究。
ü翻譯工作和譯員培訓不再是一件依靠語言天才、直覺、個人經驗、傳統來進行的事情,譯者和翻譯教育者都掌握了學術研究的方法,據此來解決專業上碰到的問題。對翻譯的研究也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——翻譯學(translation studies),對翻譯問題的關注逐漸引起了學科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,各種解釋翻譯過程與翻譯結果的理論不斷產生,使翻譯研究成為一門顯學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uang Kuang 的頭像
    Kuang Kuang

    春光乘著馬車而來

    Kuang K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