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楊照《荀子:儒學主流真正的塑造者》
.
1. 「『古為今用』是強調古代經典之現實意義的讀法,對我來說,一方面是一種「以少數扭曲多數」的霸道態度,另一方面更抹殺了在漫長時間中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關鍵訊息──別自大、別太自以為是,你的現實生活方式,不過是人類豐沛多樣經驗中的一種,在人類的可能性只佔據了很小很小一塊領域。」楊照提醒了讀者在閱讀古代經典的基本態度,應當將經典放回對應的歷史脈絡,謹慎詮釋文本背後的意義與意圖,而不是理所當然地以當代人視野誤讀經典。例如,儒學時常等同於「孔孟」之道,無論褒貶,世人總是以孔孟為例,然而,楊照認為荀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實則大過孟子。
.
2. 孔子承繼了周代以來封建貴族的王官學,脫胎換骨後成為儒家學說,基於孔子「有教無類」的教育理念與領袖魅力,使得象徵著舊秩序、舊價值的儒家得以和眾多新興學派競爭角力。「禮」乃孔子核心思想,因此在孔子死後,儒學內部對於「禮」的詮釋便形成各種路線。「孔子-曾子(孔子孫子)-孟子」與「孔子-子弓-荀子」兩派,正是作者要對比兩者對於禮/法之間的認知態度。
.
3. 對於孟子而言,禮是人的根本且源於天性,法則是其次而且不得不的輔助手段;對於荀子而言,禮是針對人的天性(性惡)而設置與教化,法則是強制性的逼迫手段。有趣的是,楊照對照了孟子與荀子的時空條件,孟子處於「處士橫議」的戰國時代,雄辯風氣盛熾,是各國平行競爭、迷茫中尋找答案的紛亂時刻;然而,到了荀子所處的戰國末年,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崛起,局勢昭然若揭的大一統前夕,各國君權升高,雄辯風氣已然不再,使得荀子必須再次思考禮法之間的關係,以及儒學在政治現實中的轉型與效用。楊照這段歷史詮釋,很好地解釋我心中的疑惑:荀子與法家之間的聯結,以及荀子門下有李斯與韓非這兩位學生。由於漢朝「漢承秦弊」的歷史借鏡觀,以及荀子曾與法家、秦朝有密切連結,使得荀子長時間在儒家傳統中,沒有得到應有的名聲與地位。因此,楊照認為荀子的歷史名聲與實際影響力,存在著很大的落差。
.
4. 荀子〈非十二子〉之中,列舉出十二位反面人物,批判各種人物與現象,同時也形塑了他對儒學正統的基本態度。像是荀子反對道家的任隨自然、不加節制;反對「綦谿利跂」(ㄑㄧˊ ㄒㄧㄌㄧˋ ㄑㄧˊ)、故作姿態,來矯取名聲與影響力;反對墨家消彌階級名分,強調兼愛思想;反對法家自作主張、寫就法令,而無(聖賢與真理)所依歸。楊照特別點出,荀子和法家思想極為接近,然而荀子對於法的態度,仍然有儒家本位,即是反對主觀、任意的權利濫用,強調「法」應該源自更高智慧所發現的指導原則。荀子亦反對名家的為辯而辯的詭辯,更反對儒學內部滔滔雄辯的孟子。荀子反對孟子宣稱追摹先王,卻只學皮毛而不知其原理,放縱自以為是的能力,好高騖遠的追求遠大目標。孟子發展出仁義禮智信學說,內在卻沒有堅實的解釋理由,進而訴諸歷史權威,宣稱所言即先賢之意。
.
5. 荀子有一段話我非常喜歡:「兼服天下之心:高上尊貴,不以驕人;聰明聖知,不以窮人;齊給速通,不爭先人;剛毅勇敢,不以傷人。不知則問,不能則學,雖能必讓,然後為德。」意思是,要得天下人之心,是有崇高地位,卻不因此傲視別人;聰明睿智,卻不會故意使人難堪;思考敏捷,卻不在別人面前搶先逞能;剛強堅毅,勇敢過人,卻不會藉此傷害別人。不懂就請教,不會就學習;即使有能力,也會保持謙卑,這樣才算有德之人。
.
6. 全書中後半則是大量引用荀子原文,加上古文翻譯與作者評論,稍嫌冗長枯燥。旨在描述「大儒」的理想人物正是周公,以及儒者在政治現實之中,該秉持著怎樣積極進取的態度、如何實踐自身的角色,來達到內外兼修乃至於穩定社會的理想狀態。其中,荀子對於學問知識的追求探究,對於堅定態度的人格養成,我認為荀子毫無疑問是一位實事求是、不賣弄玄虛的儒學宗師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