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
- 孟子生平
孟子乃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,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。他繼承了孔子思想,為儒家學說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,後人因此尊稱他為「亞聖」。
孟子一生崇拜孔子,其進退也和孔子相似。除中年後有二十多年周遊各國,滿懷政治抱負尋求出仕的機會外,主要是從事教育和著述的工作。他曾經說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」是最快樂的事。他的弟子也許沒有孔子那麼多,但僅就孟子書中記載,確切可考的就已經有十幾個人。最著名的如公孫丑、萬章、樂正子、公都子、屋廬子、充虞等。因此,孟子也是戰國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。
- 家世及年籍
孟子名軻。他的字,漢朝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,可是魏、晉以後,卻突然傳出子車、子居、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名號,可能為後人所附會,未必可信。孟子的生卒年月,因為史傳不載,而有許多不同的說法,其中謂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(西元前三七二年),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(西元前二八九年),壽八十四的說法,見於孟氏宗譜,並為清蔣陳錫等著鄒縣志所採用,較為多數學者所認同。
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。孟孫、叔孫、季孫三氏同是魯桓公的庶子,所以稱為「三桓」。孟孫的嫡系稱孟孫氏,其餘諸支子就改姓孟氏。春秋以後,三桓的子孫式微,孟子的祖先就從魯國遷到鄒國(今山東省鄒城市),於是孟子便成了鄒國人。
(二)母教
相傳孟子的父親名激,字公宜;孟子的母親,有人說是仉氏,又有人說是李氏,如今都沒辦法考信了。孟母是一位既有見識又頗重視教育的女性,孟子幼年喪父之後,母親就成了他第一位啟蒙教師。在列女傳、韓詩外傳等古籍中,記載了不少有關孟母教子的傳說,其中「孟母三遷」、「斷杼教子」等膾炙人口的故事,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,成為後世教育子女的典範。
孟子經由母親的啟蒙和教誨,並在家鄉學宮中學習,學識愈加豐富。在求學歷程中,孟子對於儒家學說產生極大的興趣,並且十分崇拜孔子。他認為自有人類以來,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,就連堯、舜這些古代有名的聖王,和孔子相比都要略遜一籌。所以當他十五、六歲決定到外地遊學、求訪名師時,理所當然地選擇了儒家的發源地,同時也是孔子後學聚集的地方—魯國國都。
(三)周遊列國
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,是一個十分紛亂的時代,周天子的地位早已名存實亡,各諸侯國之間征戰不已。孟子對各國國君崇尚「霸道」的主張深感不滿,他認為要使天下歸於太平,根本的途徑便是實行「王道」,而「王道」則是具體體現於仁政。帶著這種政治主張,孟子在中年以後,開始遊歷各國,往返於諸侯國之間,以求實現其仁政理想。
周遊列國時期,各國諸侯因為孟子在學術上的名氣,對孟子大多十分禮遇,但並沒有誠心接受孟子的仁政思想。孟子周遊列國的行程,歷經了齊、宋、鄒、魯、滕、魏等國,雖然其中也有像齊威王、梁惠王(即魏惠王,因他遷都至大梁,所以又稱為梁惠王)等諸侯,曾經以上賓之禮來招待孟子,但最終都因為他們不願放棄稱霸的主張,改接受孟子的仁政思想,使得孟子只能一次次黯然離去。後來,孟子再度來到齊國,這時在位的君主是齊宣王,表現出對孟子極大的尊重態度,不但以孟子為「卿」,更在都城選了處好房子,打算要送給孟子,還願意提供糧食給孟子的隨行人員。孟子在這種情形下,對於在齊國推行仁政再度燃起了信心,並且在齊國一待就是五、六年。
可惜的是,齊宣王禮遇孟子,並不是真的信服他的主張,而是為了博取尊賢重士的美名。漸漸地,孟子也發現了這一點,和齊宣王的關係也就越來越疏遠了。後來,齊宣王趁燕國發生內亂時,出兵攻打燕國,進而吞併燕國。孟子勸告齊宣王趕快把俘虜、寶器歸還燕國,並與燕國臣民商議另立新君。但齊宣王根本不採納孟子的建議。結果,在燕國臣民和諸侯軍隊的圍攻下,齊兵大敗,被迫撤兵。至此,齊宣王才不得不承認自己做得太過分了,所以對他的臣下說:「吾甚慚於孟子。」(公孫丑下)之後,宣王要召見孟子,但孟子已澈底失去信心,拒不應召,並決心辭退卿位,告老還鄉。
孟子離開齊國都城,弟子充虞見孟子的臉色不好看,問他原因。他便用歷史循環論的觀點指出,當今應有蓋世之才來平治天下,「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,如欲平治天下,當今之世,舍我其誰也?」(公孫丑下)他對自己的政治理念還是相當自信的。孟子周遊列國二十餘年,不為各國所用,被認為「迂遠而闊於事情」。他主張仁政王道,但是當時「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,以攻伐為賢,而孟軻乃述唐、虞、三代之德,是以所如者不合。」(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)他只好退歸故鄉鄒國,與弟子萬章等一起「序詩、書,述仲尼之意」,授徒、著書,度過他的晚年。
孟子一書簡介
孟子一書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資料。全書七篇,篇目依次是:梁惠王、公孫丑、滕文公、離婁、萬章、告子、盡心。每篇各分上下,共二百六十一章(有些版本分為二百六十章)。篇名取自章首開頭的幾個字,沒有特定的涵義。
孟子一書是儒家學派的一部重要著作。在漢文帝時曾一度立博士於學官,專門講習,但不久就取消了。從漢至唐,孟子始終被列入子部儒家類。到南宋作了集注,列為「四書」之一。此後孟子的地位升格,亦被列入儒家「十三經」之中。明、清兩代,「四書」成為官方取士的教科書,孟子也就成為讀書人的必讀之書。因此,它對中國古代,尤其是宋代以後的思想文化界,具有重大的影響。此外,孟子一書文筆流暢犀利,氣勢磅礡,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。
二、形音義辨識
畎、畔、畛、略、畸、町
畎 ㄑㄩㄢˇ,田間的小溝。如:畎畝。
畔 ㄆㄢˋ,邊側、旁側。如:耳畔、河畔。
畛 ㄓㄣ,界限。如:畛域。
略 ㄌㄩㄝˋ
1. 計謀、計畫。如:戰略。
2. 簡要的。如:略圖。
3. 稍微。如:略知一二、略勝一籌。
4. 省去、簡化。如:省略、忽略。
5. 把繁雜的資料擇要簡化。如:史略、生平要略。
6. 治理。如:經略。
7. 攻占。如:侵略、攻城略地。
畸 ㄐㄧ
1.零餘的數目。如:畸零。
2.不正常的。如:畸形。
町
1.ㄉㄧㄥ,地名。如:西門町。
2.ㄊㄧㄥˇ,(1)田界。如:町畦。(2)田舍旁邊的空地。如:町疃。
版、板、扳、舨、販、皈
版 ㄅㄢˇ
1. 戶籍、圖籍。如:版圖。
2. 建築用的木板。如:版築。
3. 書籍版本的簡稱。如:原版影印。
4. 報紙或雜誌的版別。如:體育版、經濟版。
5. 印刷所用的版式,上面拼組或刻鑄著既定的文字或圖形。如:鉛版、銅版等印刷。
板 ㄅㄢˇ
1. 呈薄片或扁平狀的物體。如:銅板、墊板。
2. 音樂的節拍。如:快板、慢板。
3. 呆滯不活潑或固執不變。如:呆板、古板。
4. 繃緊。如:板著臉。
5. 量詞。計算受杖刑笞打次數的單位。如:來人呀!拖下去打三十大板!
扳 ㄅㄢ,挽回頹勢。如:扳回一城。
舨 ㄅㄢˇ,堅固的平底小船。如:舢舨。
販 ㄈㄢˋ
1. 賣。如:販賣。
2. 做小買賣的人。如:攤販。
皈 ㄍㄨㄟ,虔誠地歸信宗教。如:皈依佛門。
敖、熬、獒、鰲、遨、嗷、傲
敖—音ㄠˊ,姓氏或人名。如:孫叔敖。
熬—音ㄠˊ
1. 乾煎。如:煎熬。
2. 用小火慢煮。如:熬湯、熬藥。
3. 勉強忍耐。如:熬夜、熬出頭。
(三)獒—音ㄠˊ,一種大而威猛、善打鬥的狗。如:西藏獒犬。
(四)鰲—音ㄠˊ,一種海中的大龜,通「鼇」。如:獨占鰲頭。
(五)遨—音ㄠˊ,遊玩。如:遨遊。
(六)嗷—音ㄠˊ,哀號聲、叫呼聲。如:嗷嗷待哺。
(七)傲—音ㄠˋ,驕傲、輕視。如:傲視、恃才傲物。
說
(一)ㄩㄝˋ,喜悅,通「悅」。如: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
(二)ㄕㄨㄛ
1. 訴說、告訴。如:說話。
2. 解釋。如:說明。
3. 言論、道理。如:學說。
4. 責備。如:說了她一頓。
(三)ㄕㄨㄟˋ,用言語打動別人的心,讓人聽從或採納。如:遊說、說服。
鬲
(一)ㄍㄜˊ
1. 商代有名的人物。如:膠鬲。
2. 人體的經穴,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。
(二)ㄌㄧˋ
1. 一種古代的炊具。圓口,似鼎有三足,足部中空,便於加熱炊煮。
2. 古時喪葬所用的瓦瓶。
拂
(一)ㄈㄨˊ
1. 抹拭。如:拂去灰塵。
2. 輕輕擦過。如:春風拂面。
3. 抖動、甩動。如:拂袖。
4. 違背。如:拂逆。
(二)ㄅㄧˋ,通「弼」,輔佐。如:法家拂士。
三、〈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〉賞析
孟子曰:「舜發於畎畝之中,傅說舉於版築之閒,膠鬲舉於魚鹽之中,管夷吾舉於士,孫叔敖舉於海,百里奚舉於市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人恆過,然後能改;困於心,衡於慮,而後作;徵於色,發於聲,而後喻。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國外患者,國恆亡。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。
☯ 翻譯
孟子說:「舜是從田野中被堯舉用而為天子的,傅說是從築牆工人中被殷高宗舉用而為相的,膠鬲是從販賣魚鹽中被周文王舉用的,管夷吾是從監獄中被齊桓公舉用的,孫叔敖是從海邊被楚莊王舉用的,百里奚是從市場上被秦穆公舉用的。所以,上天要把治理天下的重責大任交給這個人時,一定先使他的心志感到困苦,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,使他的軀體感到飢餓,使他的身家窮困貧乏,又使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阻撓:這些都是用來激勵他的心志,堅忍他的性情,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。
人常常在發生錯誤之後,才知改正。內心感到困惑,思慮受到阻塞,然後才能奮發振作。因人家的不滿表現在臉色上或言語中,然後才能明白。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政的賢士,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禍患,這個國家往往是會滅亡的。由此可知,生存是在憂愁患難中磨鍊出來的,死亡則是在安樂怠忽中招致的。」
☯ 結構表
先舉例─舜發於畎畝之中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於士 孫叔敖舉於海 百里奚舉於市 後說理─天將降大任─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─所以動心忍 然後知生於
行拂亂其所為 所不能 於安樂也。 外在刺激 ─個人(正例)─人恆過→然後能改 困於心,衡於慮→而後作 徵於色,發於聲→而後喻 ─國家(反例)─入則無法家拂士,出則無敵 國外患者→國恆亡 |